“上善若水”和“人之初,性本善”中的“善”都是這個本義。我個人的理解,善與惡是相對的,相互的,也是孿生的,近朱者赤,近墨者墨,孟毋三遷,是環(huán)境影響,《百度百科》上對“上善若水”是這樣解釋的,善字是羊字下面一邊一點下面一囗組成,善與惡只有行為之別,沒有本性之分,一念成惡,一念佛心。
1、善和惡的區(qū)別是什么?
我個人的理解,善與惡是相對的,相互的,也是孿生的。存在于個體之身,也存在于群體一眾,它與生俱來,隨生而去,存在于一念,顯之于一刻,一時,一事,乃至成性成情,顯之于一體,一生,一眾。人天生于佛心,則大徹大悟,佛性皆有善念同生,仁義禮智皆存,人天生沾魔性,雖有佛念,也帶惡念魔心,一念帶佛,一念成魔,。一念之差,一念之想,一念之為,一念之別,佛說:心有善念,就是佛性,
屠刀放下,惡醒善生?;仡^是岸,苦海無邊,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群體善念,會改變眾行,群體惡行,會影響個心乃至眾人。近朱者赤,近墨者墨,孟毋三遷,是環(huán)境影響,推梨讓棗,是家庭氛圍。還有社會發(fā)展存在著的審美標準,善惡之別,美丑之間,黑白之別。善與惡只有行為之別,沒有本性之分,一念成惡,一念佛心,象一枚硬幣的兩面,雙向合心。
我認為,修佛念佛之佛門之人,雙手合一,合十一聲:“阿彌陀佛”,將一念之差,合成佛念。辨證唯物主義觀點認為,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矛與盾,既統(tǒng)一又對立,我以為,這也就是善惡論。既要劃清界限,區(qū)別對待,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又是相互轉化的,受我會影響,隨環(huán)境變化,個人好、惡態(tài)度心理取向程度,影響正確方向選擇。
2、你覺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善”?
善字是羊字下面一邊一點下面一囗組成,意思是有口且不用囗咬吃羊兩口。羊是弱者,常與羊保持和諧共處。這就說明凡有口強勢的動物不功擊羊就是友好善意的,正如人有權有勢,實力強的不欺壓殘害弱勢群體,而且會去幫助弱勢無助的人。這就是善,再者從嘴上要有德。不要用嘴去功擊傷害他人,嘴上留德。說造就人的好話,這也是善,
3、“善”的本義到底是什么,為什么說上善若水?
對于中國人來說,“上善若水”這句成語可以說是耳熟能詳,家喻戶曉,婦孺皆聞。這四個字常被人們懸于墻上,掛在口邊,然附庸風雅者眾,又有幾個人真正識的其中的真義呢?絕大部分人把“善”字理解為良善、美好或良善、美好的品質,從而把“上善若水”理解為最美好、良善的品質就象是水一樣,也就是說水具有最美善的品質,《百度百科》上對“上善若水”是這樣解釋的:“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
”真是這樣子的嗎?水就是最美好品行的象征嗎?那么水深火熱、洪水猛獸、水性楊花、水火無情這些成語又如何解釋?要真正理解“上善若水”,關鍵要弄清“善”字的真正意義,不知“善”字本義,一切關于“上善若水”的解釋都歸于謬誤,圣人的智慧就不會被我們真正領悟。實際上,“善”的本義就是指事物的自然屬性而并無美丑、好壞之分,
“上善若水”和“人之初,性本善”中的“善”都是這個本義。人初生時,由于還沒有受到社會和教育的熏染,所以其本性具有天然的特點,即自然屬性,所謂“性”,就是指事物在特定階段所具有的內(nèi)在特點,包括先天具有的和後天形成的特點,而“善”則是指事物先天具有的、自然而然的特點,即先天的自然屬性。從造字角度講,“善”字從羊從言,意思就是言乎羊者為之“善”,
那么為什么羊能代表事物的自然屬性呢?我們知道,無論是人類,也無論是牛羊雞狗,還是狼蟲虎豹,在剛出生時都具有共同的自然屬性,除都很可愛之外,他們都是餓了就會張口哭(叫),餓極了還會咬痛母親的乳頭,飽了就很快樂,其本性基本都差不多,也就是“性相近”也,但無所謂惡與不惡。但當他們長大後,其本性大多會發(fā)生極大改變,只有羊長大後變化不大,仍基本保持初生時的自然屬性,故以羊象征先天的自然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