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利率分為兩種,一種是投資理財產品負收益率,比如名義利率(平均收益率)小于通脹率時,那么實際利率為負;另一種是貨幣當局實行負利率政策,直接將基準利率設為負值,以刺激經濟,比如歐元區(qū)、日本、瑞典、丹麥和瑞士。一般說來所謂的負利率包括幾種方面,第1種叫做負的基準利率,目前日本和歐洲都是這種情況,這是指央行放貸給金融機構和銀行的利率為負。
1、“負利率”到底意味著什么?
謝謝問答的邀請!首先要說的是,一般的商業(yè)銀行是不可能有真正的負利率的,而有一種所謂的“負利率”,是指通脹率超過普通銀行的存款利率,即CPI(物價指數)上升的速度超過了銀行利率,使得將錢存銀行的話,錢的實際價值,如購買力越來越小,也就是說,在商業(yè)銀行中的存款利率實際為負。比如,中國曾在2010年2月CPI達到2.7%,那時超過了普通商業(yè)銀行的利率,這就是所謂的進入“負利率時代”,
2年后,雖然那時CPI同比上漲3.2%,但那時的商業(yè)銀行利率超過了3.2%。于是,這種所謂的“負利率時代”結束,其次,而這個問題所指的“實施負利率”,應該是指那種一國央行對存款實施真正的負利率。一般而言,普通商業(yè)銀行在央行的存款,是可以獲得利息的,但在負利率情況下反而需要支付手續(xù)費,也就是說,商業(yè)銀行將錢存入央行會出現錢越存越少的狀況。
2、什么是零利率和負利率,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
一般說來所謂的負利率包括幾種方面,第1種叫做負的基準利率,目前日本和歐洲都是這種情況,這是指央行放貸給金融機構和銀行的利率為負,第2種叫做負的存款利率,也就是說大家存在銀行的錢給的利息是負數,不但不給利息,還要收取一定的金額。這種對于大家來說是切身相關的,但是目前為止只有瑞士和瑞典等少數幾個國家曾經施行過這樣的政策,
第3種叫做負的實際利率,在很多國家都曾經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意味著通貨膨脹速度要大于銀行存款的利息,所以實際得到的錢是負數。但是這只存在于經濟增長非常快的國家,在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很難出現這種情況,對于我們來說,這幾種情況分別有不同的影響。基準利率的下調一般來說不會對存款直接構成影響,但由于銀行的盈利會受到限制,因此銀行往往也會調低存貸款利率,
而存貸款利率本身也會限制我們在銀行的收益以及理財收益。但是這兩者同時又能夠提振經濟,支持實體經濟,所以往往會帶來經濟面的增長,對我們來說總體是有利的,而負的實際利率本身我們的感受不會那么明顯,只意味著我們在銀行的收益比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但是這相當于市場給出了央行進行調低基準利率的結果,不需要央行的寬松政策的支持,代表經濟本來就增長強勁。
3、負利率時代,指的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負利率時代意味著即便把錢存進銀行,也比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所謂的負利率是指的是在某些經濟情況下,存款利率(常指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小于同期CPI的上漲幅度。這時居民的銀行存款隨著時間的推移,購買力逐漸降低,看起來就好像在“縮水”一樣,故被形象的稱為負利率,什么是負利率?負利率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00多年前的德國經濟學家SilvioGesell。
他認為,在危機期間,人們由于規(guī)避風險,將會主動囤積現金,因此將會導致信用收縮,經濟下行壓力增加,后來凱恩斯在這里基礎上加以說明,認為消費的減少會導致流動性陷阱;而為了避免對經濟產生不利影響,需要實施負利率對現金征稅,刺激投資和消費。這里的所謂“對現金征稅”,指的就是你把錢存銀行,銀行不但不給你利息,還要扣一部分錢,
扣掉的這部分錢,就相當于凱恩斯所謂的“現金稅”。負利率分為兩種,一種是投資理財產品負收益率,比如名義利率(平均收益率)小于通脹率時,那么實際利率為負;另一種是貨幣當局實行負利率政策,直接將基準利率設為負值,以刺激經濟,比如歐元區(qū)、日本、瑞典、丹麥和瑞士,一般來說,負利率的出現往往伴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f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