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引以為傲的社會財富形態(tài)是橄欖型,巴菲特和紅脖子群體都是小數(shù),中間的中產階級是比重最多的,這也是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前提,我國目前還是啞鈴型社會,中產階級占比還是很少,人口基數(shù)巨大,農村人口太高,我們的農業(yè)人口還達不到美國和日本那樣成為中產階級一份子的程度,所以共同富裕仍舊是長遠目標。
1、假如中小學取消英語,是中產階級家庭的機會,還是難以翻身的危機?
如果取消中小學英語課程,絕對是中產和窮人的“福利”,永遠沒得翻身的機會…小、初、高哪怕取消英語,也不影響清華、北大對英語的重視和運用現(xiàn)在學術交流、研究方面的文章和成果基本都是全英文的,無可替代,學生也是基本全英文課程如果小學開始取消,那么意味你需要花更多的錢去外面學那些叫囂英語無用的,應該取消的,我相信英語水平非常差…記住、英語學習本身就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小時候不學,哪怕你其它科目成績好,如愿考上了清華、北大,突然發(fā)現(xiàn)英語有用,再去學,這時候想學好的可能性就很低了…。
2、日本中產階級,是怎樣一步步跌入底層社會的?
日本中產階層最為龐大的時期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中期,那時的日本自認為有90%左右的國民是中產,即所謂的“一億國民皆中產”。1960年,日本政府啟動為期十年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國家經濟發(fā)展的第一目標是實現(xiàn)全民收入增長,通過收入增長來帶動國民經濟總量的增長。“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目標是“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速度為7.8%,人均國民收入年均增長6.9%”,
具體措施包括政府加大對公共事業(yè)投資、產業(yè)升級和產業(yè)重組、扶持中小企業(yè)、重視教育與振興科技、提高社會保障和福利水平等。收入倍增計劃實施的第七年,日本即實現(xiàn)了國民收入翻番,1968年,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到1973年,日本人均實際國民收入已增加了2倍,與此同時,日本社會的貧富差距顯著縮小,基尼系數(shù)從1960年的0.4下降到了1970年的0.256,國內工資差別縮小,勞動收入占比提高了近4個百分點。
在人均國民收入大幅提高的同時,收入分配得到顯著改善,造就了“一億國民皆中產”的社會,許多學者認為,日本龐大的中產階層是自發(fā)形成的,沒有國家干預的力量。是日本的終身雇傭制度和年功序列工資制度促進了工薪階層的平等,其實打開資本主義國家發(fā)展的歷史可以看出,現(xiàn)代社會保障制度對收入分配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岸?zhàn)”以后至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在凱恩斯主義的影響下,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大力推進“福利國家”建設,社會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與此同時,勞動收入所占比重顯著提高,資本收入所占比重不斷減少,但經濟增長也非常的迅速。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受新自由主義的影響,社會福利被大幅削減,西方發(fā)達各國貧富差距開始逐漸擴大,經濟增長也日趨緩慢甚至是停滯,上世紀50年代,日本確立了“全民皆保險”、“全民皆年金”的目標。日本從1955年開始就有了向全民皆保險體制過度的具體安排,1956年12月成立的石橋內閣把國民皆年金和國民皆保險并列作為其重要措施的一項內容,
日本在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時,擴展了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養(yǎng)老保險金,提高健康保險付給率。1960-1970年,日本政府的社會保障支出平均每年增長達18%,社會保障水平的大幅提高,顯著改善了日本社會的收入分配。然而,正當日本即將邁入福利國家門檻之時,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西方國家爆發(fā)了“石油危機”,在新自主義的影響下,日本政府對社會保障的態(tài)度趨于冷淡,在上世紀80年代形成了對社會保障的逆風,進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縮減社會保障支出,縮減國家責任,貧富差距隨之擴大。
3、窮人,中產階級,富人是怎樣劃分的?你屬于哪一個階層?
不同處境、不同城市會有不同的區(qū)分,有人一套小戶型月入四五千也能活的很滋潤,有人月入幾萬天天發(fā)愁錢不夠花。在國內,其實房產對人生的影響比收入還要大,因為很多家庭幾代人的錢包供一套房子,一線城市月入兩萬不夠還貸的人有的是,他們拿得出一兩百萬首付款,月入兩三萬,相比于三四線城市那些月入五千的強多了吧?但如果三四線城市這位月薪五千的房子和車都是全款,不用還貸,月入多少全是純消費,花錢沒顧慮,朝九晚五不加班,那你覺得哪一個活的更像中產階層?其實在我國并沒有對于中產的定義,網(wǎng)傳的全都是一些機構或媒體為了博眼球而發(fā)一些不切實際、不負責任的數(shù)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