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可能會替代石油:如果給汽車加的天然氣和可燃冰都是100升,那預計可以跑的公里數會有幾萬的差距,分別是天然氣能跑300公里,可燃冰可跑5萬公里,這個時候你可別跟我說每輛車的油耗不同,相同升數的天然氣也會跑出不一樣的公里數,但這里講的是一個大概值,并且是車子性能一致的情況。根據科學家們的預估判斷,地球上可燃冰的儲量應該可以供人類使用1000年左右,只不過可燃冰的主要存儲地除了深海沉積物中以外,便是陸地上的那些永久凍土之中,
很明顯,后者涉及到的凍土區(qū)域當然不能隨意開采可燃冰,因為這很可能把那些在凍土中沉睡已久的古老病毒釋放出來,而不僅僅可能是一些距離現在年代久遠的野獸尸體。至少到目前為止,更多科學家都認為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預計很可能會在幾十年內就被消耗殆盡,盡管也有研究人士認為這并不一定是確定答案,但不少人還是在尋找替代方案,而可燃冰便是具備替代石油這種傳統(tǒng)能源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從本質上來說,可燃冰就是一種天然氣水合物,形成于高壓低溫的環(huán)境中,是由水和甲烷演化而來的一種固體燃料。它不僅可以直接被火點燃,而且還是一種清潔能源,沒有任何廢棄和殘渣形成,而且,釋放出160到180立方米的天然氣僅需要1立方米可燃冰,這個能量密度相當于煤的十倍。中國有多少可燃冰?實際上,除了科學家們,世界各國都很關注可燃冰的分布和開采技術,盡管最早在1968年,天然氣水合物礦藏就被前蘇聯(lián)地質學家在西伯利亞發(fā)現,只不過這種類冰狀結晶物質開采技術的先進程度還是呈現出巨大差距,
到2000年的時候,全世界參與到研究和勘探可燃冰的國家數量超過30個,而我國可燃冰的主要分布區(qū)域就集中在東北凍土帶、青藏高原凍土帶、東海海域和南海海域。中國可燃冰開采也經歷了一個從零到了不起的過程:2005年發(fā)現了當時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可燃冰分布區(qū),也就是面積約430平方公里的“冷泉”碳酸鹽巖分布區(qū);2007年中國成為全世界第四個采集到可燃冰實物樣品的國家,并證明了在我國南海北部區(qū)域蘊藏著大量可燃冰資源;青藏高原區(qū)域的可燃冰在2009年被發(fā)現,且資源量至少超過了350億噸油當量,而同年祁連山凍土區(qū)有五個鉆井都發(fā)現了可燃冰,這標志著全世界首個在中低緯度高山凍土區(qū)確認可燃冰存在的國家出現了;2011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珠江口盆地的東部海域搜尋到了可能存在可燃冰的目標區(qū)域,最終確定這個區(qū)域的可燃冰不僅埋藏淺、純度高、類型多和厚度大,而且儲量規(guī)模應該在1000到1500億立方米,這與傳統(tǒng)特大型天然氣的規(guī)模相當;2016年,地質調查局又在我國南海發(fā)現約618平方公里的可燃冰分布全區(qū)域,次年5月實現了海域范圍內首次開采可燃冰成功,并揭示了這種資源在該區(qū)域的儲存量可與千億噸石油的價值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