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發(fā)行總量是100億,好比比特幣發(fā)行總量是兩千一百萬枚的意思,永不增發(fā)。這其實是一種貨幣幻覺,因為對你來這13萬并非全部可以動用,平攤到14億人身上,是5000元,貨幣多了,就收回來一些,這叫緊縮;而貨幣少了就印錢、投放,這叫寬松。
1、貨幣總量M2持續(xù)增長,CPI卻一直在回落,是什么原因?
上半年以來,市場貨幣總量M2由年初的198萬億,變?yōu)?月末的213萬億,期間增長約15萬億,而CPI物價指數卻由年初的5.4%,回落到6月末的2.5%,個人認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經濟活力不足,導致貨幣在市場中流通速度受阻上半年以來,貸款環(huán)境是相當寬松的,貸款門檻低,利息低,企業(yè)和個人通過銀行渠道獲取貸款資金很容易,也很活躍;但是由于經濟活力不足,資金投資實體經濟后,并不能快速取得回報,也就是存在銷售不暢的問題,生產力不能完全釋放,就會導致閑置資金繼續(xù)投資進行擴大再生產的意愿不足,取而代之的是更傾向于將閑置資金回存至銀行,形成新的M2,這就導致貨幣供應總量M2的持續(xù)高速增長;從銀行流出的貸款資金,雖然幫助企業(yè)或者個人解決了資金周轉問題,恢復了正常經營,但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由于市場需求不足,無法快速消化,導致回款速率下降,貨幣在整個市場經濟中的流通速度受阻;小結:雖然市場貨幣總量增大,但是經濟活力不足,導致社會生產大于消費,使得貨幣的流通速度受阻,為了刺激消費,消化掉過剩的生產力,產品或者服務的價格下降在所難免,通過降價使產品的生產和消費趨于平衡狀態(tài),也就使得CPI物價指數回落。
第二、居民收入沒有明顯增加,傾向于減少對于生活非必需品的消費CPI指數指的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跟收入水平是直接掛鉤的;上半年經濟不景氣,疫情導致失業(yè)率上升,很多行業(yè)裁員減薪,這都導致居民收入水平的下降,一旦收入水平下降,可想而知,大家都會減少對于生活非必需品的消費,所以上半年商品價格方面,生活必需品價格在上漲,而非必需品都出現普遍下跌的現象;所以生活非必需品價格的下跌是導致CPI指數回落的直接原因;小結:居民收入水平影響對于生活非必需品的消費,進而使得CPI物價指數回落,
2、虛擬貨幣,發(fā)行100億,流通35億,是什么意思?
虛擬貨幣發(fā)行總量是100億,好比比特幣發(fā)行總量是兩千一百萬枚的意思,永不增發(fā)。流通35億意思就是市面上流通的數量,交易所里,錢包里,有人賣有人買,那剩下的在65億在哪里呢?一部分在項目方鎖倉,一部分靠挖礦產出,兩者數量比例按各項目白皮書規(guī)則來,差異也各不相同,你的問題也就這么多,關于項目方解鎖釋放,挖礦,不懂就繼續(xù)提問。
3、我國當前人民幣總量是多少,人均能破萬嗎?
人民幣的印刷發(fā)行,通常由國家央行負責管理,我國是中國人民銀行,俗稱“央媽”,央媽把印出來的錢借給各商業(yè)銀行,商業(yè)銀行再把錢借給企業(yè)和個人,企業(yè)和個人再用這些錢去發(fā)展生產和生活消費,人民幣就在經濟體中不斷流通。在生產、流通、消費的過程中,各類商品都獲得了一個以人民幣標示的價格,簡稱“物價”,可見,人民幣數量的多少,以及商品數量的多少,兩者將共同影響物價。
央媽則密切關注貨幣的流通過程,結合經濟生產及社會物價的變化,對貨幣量進行調整,這就是所謂的“貨幣政策”,貨幣多了,就收回來一些,這叫緊縮;而貨幣少了就印錢、投放,這叫寬松。從不同的表現形式來看:體現為有形的紙幣,現在大約7萬億存量,平攤到14億人身上,是5000元。就是說,如果大家都去取錢,只能平均取到5000元,
體現為金融上的現金,就是所謂的廣義貨幣M2,現在大約180萬億。全國人均是13萬元,感覺一下子闊起來了!但是,這其實是一種貨幣幻覺,因為對你來說,這13萬并非全部可以動用,因為這180萬億里面有一個基礎貨幣的乘數效應,過去一直到現在,我國發(fā)行人民幣的基礎是外匯占款。出口一萬美元的東西,收到1萬美元貨款后,由于這1萬美元是不能流通的,屬于外匯儲備,我們需要按照現行匯率發(fā)行人民幣購買這些美元。